1、团队队伍
公司专职团队:建立“从产业界领军人才到卓越工程师”产业型人才引进标准,将具备标志性技术或者创新产品,以及团队管理经验,能够独立负责完成技术开发或者药物开发的某个阶段的工业界人才作为产业型团队引进对象。公司已引进产业型“兴药领军学者”2人,“兴药青创学者”6人,累计引进产业型团队63人。
公司导师队伍:公司旨在打造一支以“首席工程师”为引领,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管理专家为主体的校企“双导师”队伍,目前,拥有校内导师360人,企业导师512人。
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公司建立产业型兼职教授聘任管理办法,聘任了16名来自AI药学、生物药、基因治疗等领域的产业型兼职教授。公司出台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政策积极鼓励成果转化,教师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担任合伙人累计60余人。
2、校企双导师组管理
集团专门制定《必一运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必一运动专业学位公司产品双导师制管理办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严格标准,并为其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导。企业配备“学术导师+职业导师+成长伙伴”的指导团队,帮助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帮助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校企双导师每周和入企员工开一次组会,校内导师开题和中期检查都亲自前往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
3、培训与发展
保障“双导师”队伍建设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企合作项目与校企合作课程等,通过奖励机制激励有校企合作经历的教师参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项。每年开展新教师、新导师和校企导师培训会。明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工作分工、责权以及沟通机制,对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流程、立德树人职责、指导行为准则、各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进行明确说明。建立导师评价机制和奖励制度,定期对专项员工开展问卷调查,确认校企导师在员工培养过程中是否尽到责任,实现对导师的监督和考核。